杨友文,男,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工程师、经济师职称,农民身份,是“名符其实”粮农机械“土专家”。是历年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十一五期间科技先进工作者”、“县突出贡献人才”、“2001年全国创业之星”、“衡阳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衡山县2010-2017政府科技专家库专家”。已拥有24项专利技术,其中一项农业机械为发明专利,曾先后多次获得过科技进步奖项、国家创新基金。
一、基本情况
杨友文同志出身于农民家庭,跟随父母种过田种过菜,收过破烂,在乡镇企业干过技术工作,开车跑过运输,不管干什么事都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悟性,特别擅长与机械打交道,尤其对农业独有情怀。自1994年创办企业以来,一直从事粮农机械的研发制造,善于技术开发投资。2012年11月起开始着手研究水稻育秧的工厂化设备,历经9年时间,历尽艰辛,几乎把自己倾家荡产,将“W型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原名全自动育秧育苗智能流水线、自动化育秧苗床)开发了出来,完全解决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链接问题,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正式服务农业,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杨友文同志,高中毕业后虽然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没有机械专业职称,但是,很多人都称他“杨工”。他坚持自学,虚心求教,自己从大专院校购买专业书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建立联系,不断扩充自己的各专业理论实力;经常参加大型专业展览,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深入用户一线了解用户需求,有的放矢的研究专业对口的产品合技术,经常亲自动手与生产一线工人参与产品开发试制。先后掌握了粮食仓储加工技术和工艺设计、通风除尘和气力输送、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农艺等专业技术,有较宽的知识面,其理论和实践水平可与专业试比高,是真正没有专业文凭的“土专家”。为湖南祥友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耀湘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完成了全国最大的日产1000吨大米的福建东南香米业公司的生产线设计安装交钥匙工程。
二、重点业务及成效
杨友文擅长了解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2012年自选课题,带领研发团队攻克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中的育秧环节难题;2013年发明了国内首台“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成功在衡山县的水稻早稻机育秧应用中取得圆满成功,技术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同年,利用该设备在晚稻机育秧研究中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当时命名的祥友牌“自动化育秧苗床”荣获2013年度湖南省十大农机科技创新产品殊荣;6月第一部《工厂化<标准化>育秧设备-自动化育秧苗床》企业标准发布;9月顺利通过湖南省科技厅在湖南农业大学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循环运动育秧苗床,总体技术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15年该技术产品被湖南省经信委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建设强省装备工业项目。2014年以来,祥友牌自动化育秧苗床已在湖南、广西、江西、重庆等省市区的大型农业企业较好的试推广使用,并已广泛试验应用在水稻育秧、蔬菜育苗、速生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的培育中。2017年12月,公司又起草第一部《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的湖南省地方标准,2018年4月发布实施。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2020年第六代产品技术已完全成熟(目前又有5项专利正在申报),同步推向市场,在生产、安装周期、工厂成本、产品智能化、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了全面优化升级。
杨友文研发的该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利用立体空间,可大量节省土地使用面积,占地不到1m2就可育1亩水田秧苗;运转能耗极低,较原始方法育秧可降低运行成本和低温冷害风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智能化(物联网)、自动化程度高,可节省大量人力,降低劳力成本;大量节省用水,比常规水育秧节水50%以上;减少土质营养流失,提高肥效利用率;降低育秧生产周期,可提前十天左右插田;由于节省土地和无需在水田预留晚稻秧田,仅此项就可增加粮食总产量2.5%。是非常符合当前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符合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国家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